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用腦波打手機

以下這則新聞Jimmy's papa上個月看到時,就覺得這技術未來應該有潛力而且實作不難,可以把不同的閃爍頻率埋在應用程式的功能按鈕上,但是困難點在於這腦波訊號據研究者說只能在腦部的中線枕骨檢測到,消費性的BCI硬體目前大概只有Emotiv EPOC或許能偵測到那個點,如果前額腦也能檢測到的話,就能使用更便宜的BCI腦機介面實作這種技術了,或許不久的將來BCI會成為電腦的標準操作配備之一

華裔學者傑作 受益範圍廣 腦電波打電話試驗成功
   移民自台灣的聖地牙哥加大(UC San Diego)華裔研究員鍾子平,在研究腦電波控制物件有新突破,他的一個新研發的腦電波控制介面可讓用戶想着數字便可撥打電話,這研究或可幫助嚴重傷殘人士甚至一般民衆。研究員開發出新方法,讓用戶以思想來控制手機撥號。大多數人士只需簡短的訓練,便可操作這個新研發的人腦電腦介面,準確度近100%。

  負責這項研究是聖地牙哥加大Swartz運算神經科學中心研究員鍾子平及其同僚。據鍾子平表示,這極之便攜的系統除可協助嚴重傷殘人士外,他日可能有更廣泛用途。例如這可為手機用戶提供終極的免提通話體驗,或可用作量度駕駛人或航空管理員的集中力來檢測他們是否昏昏欲睡。

  一如其他的人腦操控介面,這系統依賴貼在頭皮上的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電極來分析腦電波活動。研究員把一個EEG頭帶連接至一個藍芽組件,把訊號傳送至一部諾基亞(Nokia)的N73手機上,訊號再經由手機內的程式作處理。

  參與實驗人士利用一個嶄新的視覺回饋工具來進行訓練。研究員把圖像以不同閃爍頻率放上電腦顯示屏,這些肉眼几乎不察覺的閃爍可被腦部的中線枕骨檢測到。鍾子平與同僚把數字鍵顯示在屏幕上,每個數字有不同的閃爍頻率,例如1字的頻率為9Hz、2字為9.25Hz,依此類推。據鍾子平表示,EEG可檢測到這些頻率,故可知道用戶是在盯着那個數字

  鍾子平聲稱實驗顯示任何人也可應用這系統,一些人能做出較高的準確度,但他本人只能達到約85%的準確度。在一項已刊登在《神經工程學期刊》(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的實驗中,10名接受測試人士按指示輸入10位數字的電話號碼,其中7人做出100%的準確度。

  鍾子平表示理論上這研究可助那些嚴重傷殘人士與別人溝通,但他相信這技術的應用不局限於此,並聲稱目標是更廣大的對象。

  曾在去年發表一項名為神經電話(Neurophone)類似概念的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認知神經科學家Ranjeev Raizada表示這是令人關注的研究,他指出過往曾有人使用這類視覺誘發回應技術,但把系統弄得更細小及更便宜並可應用在手機上這概念極之吸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